济源发布全国首款食用级白银器皿,建成全球首条湿法混炼胶连续自动化生产线,拥有全球首条水泥行业碳捕集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运用生产线……
基于良好的产业链效应,全国乃至全球“首个”近两年频频“花”开济源。
围绕延链补链,即将举行的全省第十三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还将推动150多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为济源带来更多“链上之花”。
集群强链,方能扩大竞争优势。近年来,济源把做强重点产业链群、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建设现代化济源的关键任务,围绕全省“7+28+N”产业链群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本地8大重点产业链,链上拼项目、强产业、谋创新、优服务,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壮大成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盘更加厚实,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济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4%,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进出口总值189.6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
盛夏7月,走进济源经开区,标准化厂房星罗棋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条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羽翼渐丰”。
在总投资5亿元的高端铜基新材料项目现场,围挡已完成施工,场地平整即将开始。“卡位入链,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发展思路,发现了不一样的市场。”该项目投资方之一湖北兴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金刚说。
“有色金属是济源的主导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一条纵深产业链。该项目落地以后,可以直接利用上游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优质电解铜进行深加工,生产出铜基多元合金材料、超纯铜、石墨烯铜等高端铜基材料,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济源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负责人刘兵奇说。
重点项目连着产业,事关发展。济源紧扣延链补链目标,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招商为要、落地为大,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一体化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抓“招引”,济源早已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初级招商方式,而是立足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紧盯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关键环企业,编制产业图谱,深入实施“链长制”招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着篮子去选菜”,有效实现了精准招商、务实招商。今年以来,济源共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1125批次,签约项目126个,总投资额470.45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50亿元项目2个,10亿元—30亿元项目10个。
抓保障,济源强调“全链条”服务,“一盘棋”统筹,项目审批上,实行“拿地即开工”“标准地+承诺制”“交房即办证”,以流程再造、容缺受理等方式,全面缩短项目审批时间;要素保障上,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用地、资金、能耗等全要素;项目调度上,坚持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实施“‘分包领导’+‘项目专员’”制度,为重点项目建设全程保驾护航。今年以来,济源重点项目要素保障率提高至95.2%。
“链式”招引+服务,推动重大项目“跑起来”。
截至目前,济源共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308个,总投资1319亿元,其中,“签约一批”项目176个,总投资718亿元;“开工一批”项目85个,总投资480亿元;“投产一批”项目47个,总投资120亿元;已建成达效项目193个,总投资563亿元;在建项目115个,总投资75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5亿元,完成投资12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7%,高于时间进度17个百分点。
项目“卡位入链”,让产业齿轮精准“咬合”。
万洋集团年产20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及铜产品绿色智造项目开工建设,金利集团铅基多金属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已经投产……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济源本地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坚韧度不断增强,已形成以“铅、锌、铜、银、稀贵金属冶炼加工及有色新材料”为主链,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建材”为辅链,耦合共生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形成“棒线材—基础零部件—专用设备—成套机械”钢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等多个成规模的链群。
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
壮大产业链群,既要补短板,还要锻长板。
济源在培强优势产业的进程中,强化顶层设计,围绕8大重点产业链,实行“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专班推进机制,全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支柱产业“聚链成群”。
翻开济源产业版图,以链式思维抓产业的大逻辑体现在一个个生动场景中:
在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围绕“链主”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原特钢股份有限公司,48家钢产品加工企业延链“抱团”,形成“葡萄串”效应。“如今,济源的钢产品已拓展至260种,广泛应用于高铁、汽车、电梯等高端制造业领域。钢产品年产值实现300亿元,优特钢产量稳居全国行业前五位。”济源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服务中心负责人杨鹏介绍。
在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豫光金铅集团生产车间“吃”进黑矿粉,“吐”出亮闪闪的银锭。而当银锭被运至中国白银城,20多家白银深加工企业则各施“本领”,造出白银首饰、白银器皿等精美器具。“1克银锭,加工成白银首饰,价值增长3倍以上,运用更复杂的工艺加工成食用级白银器皿,价值还要增长10倍以上。”济源白银行业有关专家介绍。
链上发力,落到实处,“强企”始终是核心。
“强企”,首先要强“龙头”。
济源一方面深入开展“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要求,推动78家重点企业向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规模迈进,助力企业进阶升级,今年上半年,培育企业增长面达45.5%。另一方面,聚焦重点产业链群,分级培育链主企业,支持企业争创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加快成为“独角兽”企业。
“通过不断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建设,2023年省内市场占到我们企业销量的70%以上。”济源钢铁副总经理周集才说,济源钢铁已成为高端轴承、乘用车零部件、液压异形件、悬架弹簧、桥梁悬索用钢的主力供应商,部分产品走出国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年销售半径在100公里以内的深加工交货钢材达100万吨。
培育“大巨头”,不能忽视“小巨人”。
济源对中小企业厚爱有加,按照梯次培育,扶持“小而精”“小而美”的企业茁壮成长,培育更多“小巨人”。数据显示,目前济源3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涌现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4家。
“小巨人”巨大的能量体现在哪?
试举两例:国家级“小巨人”河南龙兴钛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气相法纳米二氧化钛,实现国产替代,产能占全国1/3以上;河南中原重型锻压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性能金矿钻杆等产品,成功替代德国产品,“世界500强企业”客户已达8家……
抓大不放小,济源产业链呈现“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滋养共生的良好态势。产业链群更“壮实”,高质量发展支撑有力。
河南济源·中国白银城展厅展出的蓝色宝相花银胎珐琅酒具。
强企和强链,其关键变量都是科技创新。
在济源纳米初创孵化园,一个66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导电浆料生产车间,年产值超过3亿元。
视野再放大,围绕纳米这条产业链,20余家纳米材料企业,占地不到500亩,一年产值达到66亿元。
以小博大,靠的是什么?答案是科技创新。
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济源的做法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
产业链与创新链就像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推动两者深度融合,政府与企业正在协同发力。
企业层面,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以豫光金铅集团为例,该企业今年成立全省首个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产值中新材料占比超20%,高技术占比40%以上,1至5月份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5.3%、利润增长36.7%,利税增长41.1%,均创历史新高。
截至目前,济源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83.7%,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06%,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创新活跃度快速提升。
今年6月,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稀贵金属技术及应用”、河南优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创历史新高,科技创新再结硕果。
政府层面,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快构建。
——看创新引领。围绕新材料、固废资源化等领域,7个产业研究院挂牌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先后“牵手”济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22家,创新“底座”进一步夯实。
——看人才引育。深耕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中心聚焦、向创新聚智、向产业聚力,柔性引进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98人,自主培育省级以上专家人才40人、正高级职称人才265人,为推动创新发展集聚了高质量的人才智力资源。
——看资金扶持。落实2023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为221家企业加计扣除10.03亿元、兑现科技奖补资金超2000万元,促进政策应享尽享。
企业自身努力,政府“双手”举托,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在创新链上高度集聚和融通共享,让更多科技之“花”在产业链上结出“甜果”。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济源高技术产业、高成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5%、26.4%、29.1%,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61.9%。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今年以来,济源重点产业链产生了全市9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汇聚了70%以上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500亿元,钢产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和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纳米材料列入全省“7+28+N”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产业链名单。
这是济源重点产业链群生长之“林”。
“林”从何来?源于对“育林”土壤的精心呵护。
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局长周奎明用一句话总结“育林”经验:“以付出换产出,政府要为企业切实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深耕营商土壤,才能长出一片茂密的“产业森林”。
济源的营商环境到底怎么样?从产业发展的几个场景便能感受一二。
场景一:“C”位留给企业家。
今年4月初,济源开放招商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近80名企业家坐在前排正对主席台的“C”位,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镇办、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则甘当绿叶,分坐两侧。
“把C位留给企业家,是一种新常态,充分释放出济源尊商、亲商、爱商的信号,折射出济源营商环境的改善。”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会长卢苗军评价。
场景二:入驻济源12年,持续追投。
一期项目,仅用180天完成厂房建设和生产设备采购安装,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达产;二期项目,仅用150天完成厂房的主体施工,并交付使用,刷新济源速度;三期项目于今年3月份开工,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富联科技(济源)有限公司从2012年落户济源,先后三次在济源追投项目,正应了一句话: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的算。
场景三:“码上服务”马上办。
近日,济源营商环境“码上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囊括涉企问题反映、执法入企登记、涉企优惠政策宣传、调查问卷发布等4大功能,进一步畅通企业问题反映渠道,规范职能部门入企执法行为,提高涉企优惠政策知晓度,打通政企沟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究其根本是要精准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减负增效。”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码上服务”体现了政府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将进一步增强营商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助力济源打造产业营商环境、协同营商环境、数字营商环境。
3个不同场景,是济源“育林”过程的掠影。“林荫”有多美,“育林”的诚意就有多大。
我们相信,在优质的“营商土壤”中,将有更多“产业森林”在济源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