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革济源支部,王好峰、党玲玲、郑彦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立足优势创新赋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站位,理清发展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发改统计局整合单位力量,深入学习新质生产力重要理论和发展方向,深入研究剖析济源产业发展现状,并站位全局,梳理基础优势与机会方向,明确了发展思路,即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而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特取胜”、未来产业“加快培育”,通过产业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深入调研,开展顶层设计。发改统计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局领导任组长的新质生产力专题调研小组。于6月份围绕示范区钢铁、有色、化工等核心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饮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代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近20家单位开展全面、深入的专题调研座谈,对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发展诉求、创新能力、人才储备、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摸底,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找准路径方向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济源示范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针对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链升链、向新而行”的发展思路和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做强产业链条、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4项具体路径;在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围绕“6+3”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提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赋能,补链强链、以特取胜”和“未来产业借力引进,建链成链、有序布局”的发展思路和9项25条具体路径,同时提出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和探索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等重点任务,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的衔接与融合发展。在加快要素集聚方面,提出了加快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集聚、持续深化改革和优化发展环境等重点任务,以及推进首台(套)产品研发应用的具体路径;在搭台引领、科技赋能方面,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统筹布局产业发展空间等重点任务。目前该方案已报管委会审议。
(三)规划先行区,打造样板示范。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高新区依托其东区5平方公里范围,建设创智工业园区,利用现有存量资源,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三大集群七大产业”,推动科技、人才、资金、数据等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的集聚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形成示范引领,助推济源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二、关于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情况
示范区累计落地9支产业基金,总规模达47.82亿元。分别是1支国家级、3支省级、5支市级产业基金。国家级基金重点投向硬科技/前沿技术、先进制造、企业服务、新消费、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的中小企业;省级基金分别投向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型文化等产业;市级基金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中小企业“招商引资引智”等领域。目前,市金融办建立了基金投资项目储备库,向各产业基金推介符合基金投向的企业及项目近100个,引导各类基金实地走访调研50余次,完成尽调项目10余项,完成基金投资8.55亿元。其中,已完成向济源投资6个产业及项目共计4亿元。
下一步,市金融办将重点发挥基金在促进产业创新方面的作用,深化基金项目合作、深化基金领域合作、深化政金交流对接,解决基金发展深度不够,基金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通过基金引进一批高成长、高价值、高科技的优质企业、通过基金做优一批潜力强、质量高、效益好的创新项目。同时,加强基金版图构建再发力,对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进行重点研究,结合示范区管委会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抓好落实,推动优质科技创新项目投资落地,推动济源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再提速。
三、关于设立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情况
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于2022年11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是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与河南省科学院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河南省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优势资源,共同建设的专业化、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与济源市科学院实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运行。研究院以统筹整合用活科技创新资源为途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协调攻关、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科技咨询全程服务、政府决策科学参谋等重点工作,支撑济源重点产业“一转带三化”。
目前,研究院联合示范区相关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了河南金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广东药科大学济源神经健康产业研究院、济源大数据智能研究院等7个细分领域产业研究院。均已完成班子组建和场地划定,正在稳步推进。其中,河南金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和广东药科大学济源神经健康产业研究院已实现有班子、有场地、有目标、有机制、有课题。另外,通过深入调研和持续完善,已建成科技需求信息库、科技资源信息库、科创政策信息库、经济社会信息库等重要信息库集,将为进一步开展产业研究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下一步科学院将加快推动研究院和共建的7个细分领域产业研究院实质化运转,以专业的科技服务加速科技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研企对接,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团队,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落地,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四、关于设立有色金属产业联盟情况
成立有色金属产业联盟十分必要,产业联盟对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济源关于设立有色金属产业联盟推动产业发展的事项起步较早,进行过有益的探索。2017年10月,河南制造业企业家济源联盟暨济源市有色金属产业联盟成立,归口工信部门管理,其目的就是促进有色金属行业安全、绿色、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发挥联盟的作用,促进企业间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互助共赢、提升行业竞争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产业做大做强。2024年1月,豫光集团与郑州大学、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河南省首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围绕“有色金属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共同体内多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实现产学深度融合”方向开展工作,标志着济源有色金属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将为有色金属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由有色金属原材料强企向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强企转变奠定基础。2024年6月,济源政协经济委组织召开筹建“有色金属产业联盟”座谈会,会上形成了共识,认为有色金属产业是济源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成立济源有色金属产业联盟很有必要。刘兵奇副主席强调,要深入调研,加强有色金属行业调查研究,到先进地区就产业联盟运行情况进行考察学习,吸取经验教训,为济源有色金属产业联盟成立后的运行打好基础。要在充分调研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聚焦联盟的业务范围和运行机制,细化联盟章程,使联盟章程更具可操作性,真正助推有色金属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合力,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济源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鉴于在设立有色金属产业联盟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下步工信部门将加快该方面的工作,明确时间表、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提升济源有色金属产业联盟,建立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联盟的重要作用,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五、下步工作
(一)抓好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一是加强沟通衔接,尽快完成《济源示范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文件的制定和印发,并建立任务台账,强化追踪落实。二是推动高新区加快拟定《加快建设创智工业园区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围绕实施方案,严格项目准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先行示范区。
(二)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和重点项目。按照“优存量、育增量、谋变量”发展思路,巩固钢铁、有色、化工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链升链,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升工艺技术升级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能力,重点推动济钢二期炼铁、炼钢系统大型化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链强链。重点推动万洋年产15万吨锌基材料绿色智造项目、迈捷环保10万吨/年钠基废盐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白云实业5吨/年冬虫夏草抚育项目等的建设;培育氢能、储能、低空经济等“3”大未来产业,建链成链,重点推动金马能源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创科集团无人机5G+数字化应用基地项目、碳捕集产业园项目和人民数据中原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
(三)抓好重点任务安排和部署。一是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由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开发区和济源科学院为主要责任单位,系统推进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质量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加快创新人才集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和开发区为主要责任单位,发挥龙头企业和优质创新平台引智聚才的作用,广泛吸纳创新人才;落实落细“人才兴济33条”“就业落户13条”等人才政策,健全落户安居、医疗教育、金融支持等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创新人才集聚的优质生态圈。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发展。以3个开发区为主阵地,布局钢铁、有色、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及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集群;以智慧岛、科创岛2岛为科技创新引领区,重点孵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9个市级专业园区为特色联动发展区,布局纳米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强化分类指引和监督管理,实现分布合理、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四是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5G、算力中心、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融合赋能。打造数字经济多层次高效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梯次推进数据赋能企业转型发展,积极招引培育数字核心产业,加快聚链成群。
(四)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牵头抓总,成立由示范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和问题的协调解决。建立各部门工作联络机制,加强沟通衔接、座谈交流,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改造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内容予以推进落实。
(五)加强宣传引导。广泛运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媒体渠道,加大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产业路径、政策措施、重大科研成果、重大项目、优质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和各领域成功案例等方面的宣传,营造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浓厚氛围,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感谢您对我市经济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