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健全周调度机制,紧盯“两重”和设备更新扩围领域,建立2025年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同时,继续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组织开展500场以上宣传推广活动,并将资金申请—审核—发放全流程时间压缩到20个工作日以内,让更多企业、商家、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政策红利。
将持续实施服务业新供给培育工程,发布一批新服务、新供给重点企业和培育企业,高质量办好首场品牌企业发布展示活动,努力以优质新供给不断满足消费新需求。
另一方面,着力激活民间投资。规范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储备一批拟向民间资本推介的优质项目。
优环境方面,将实施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项行动,健全政企多层次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实施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等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坚决纠治小错重罚、多头处罚等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推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一心一意做经营。
马健介绍,一季度是打牢夏粮丰收基础的关键季。将因墒因苗抓好8500万亩春季麦田管理,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防范应对“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推进15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建设,完成1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做好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大牛羊养殖支持力度,确保“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粮油价格保持稳定。
答记者问
记者:《推动2025年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多次提到了“投资”“消费”这两个关键词,请问今年我省在挖掘内需潜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第一,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重点是在两个统筹上下功夫:一方面,统筹抓好谋划储备与项目建设。建立2025年“两重”项目储备库,按照“钱到即开工”标准同步做好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同时,健全周调度制度,多措并举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达效。另一方面,统筹抓好“硬投资”与“软建设”。在推动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更好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步抓好重点领域政策制定、体制机制改革等配套工作,健全项目投融资、运行管护等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效率、效能、效益。
第二,高标准做好“两新”工作。重点是抢抓国家扩大范围、提升标准的政策机遇,在两个关键环节上持续加力:一方面,加力宣传推广。开展设备更新政策惠企宣介活动,讲透政策、讲清流程、讲明利好,进一步提高政策覆盖面、知晓度,同时,制定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公告和宣传活动方案,一季度开展各级各类促消费活动500场以上。另一方面,加力优化流程。迭代升级“两新”线上申报程序,进一步简化以旧换新资金申请和设备更新项目审批流程,力争将汽车等商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从申请到发放全流程时间压缩至20个工作日以内,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和经营主体的便利度。
第三,接续实施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主要是强化“项目为王”理念,推动更多项目落地生根、尽收其效,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一是抓紧抓实谋划储备。制定重大项目储备库“一项目一清单一台账”管理办法,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基础支撑迭代升级、公共服务优化提升等领域,谋划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具有战略性、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形成近期可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能滚动的良好局面。二是做细做实服务保障。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流程服务,进一步健全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联审联批等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力度,特别是,建立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协调机制,提高项目对接效率,丰富融资服务手段,多维度提升项目资金满足度。三是加力加速建设进度。依托“挂图作战”系统常态化开展调度服务,以强有力组织、超常规举措为项目实施减负提速、保驾护航。
第四,谋划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主要是推动“三个协同发力”:一是推动扩大实物消费与培育服务消费协同发力。既全力抓好“两新”工作,又顺应消费变革新趋势,持续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托育服务、文娱体育等新增长点。二是推动拓展消费需求与强化服务供给协同发力。既用足用好各项“真金白银”促消费政策,又持续实施服务业新供给培育工程,培优育强一批新服务企业,着力打造一批体验式、互动性强的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三是推动提升消费能力与优化消费环境协同发力。既落实好国家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等政策措施,又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步行街、特色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行动,持续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我们坚信,随着“两重”建设、“两新”工作持续显效,项目集中攻坚、消费提振行动深入推进,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的作用将日益凸显,进一步为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