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5692712/2022-00159
一季度济源经济开局平稳
今年以来,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复工复产,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克服环境管控、产能压缩等不利局面,持续推动全市经济稳健发展。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稳步推进,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居民消费持续恢复,财政金融保障有力,全市经济开局平稳、稳中有进。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一季度济源地区生产总值196.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亿元,同比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123.87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69.76亿元,同比增长4.2%。 一、农业生产开局良好。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56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冬小麦苗情明显好转。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32.7万亩,同比增加0.8万亩,完成省定目标。其中一类苗、二类苗合计占比72.2%,三类苗占比27.8%,较冬前增加近70个百分点。生猪产能稳定。随着全市生猪存栏恢复,出栏随之增加,一季度全市生猪出栏11.23万头,同比增长18.6%。但受供需错配阶段性过剩影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同比下跌超过60%,养殖场(户)全面处于亏损状态,影响生猪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工业生产稳步推进。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与2021年全年持平。三大门类均实现增长。一季度,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4.2%、6.1%和11.0%,扭转了去年全年“一升两降”的发展局面,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速0.5、5.5、1.0个百分点。大型企业拉动作用突出。一季度,全市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高于中小型企业发展水平24.0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84.8%,拉动规上工业增速9.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高于传统支柱产业和高耗能产业10.7和16.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 三、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8%,高于2021年全年8.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8.9%,高于全部投资0.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29.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6386.9%,占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为39.0%,较同期增加38.3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拉动有力。一季度,全市在建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101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53个,占全部投资在建项目个数的52.5%,亿元以上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8.6%,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81.3%,拉动投资增长15.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8.4%,拉动投资增长0.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4个百分点。 四、消费品市场复苏势头放缓。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较1-2月回落0.7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全市限上19类商品类别中,有11类商品实现正增长。其中,石油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限上零售额分别增长8.6%、27.7%和30.4%,合计占全市限上零售额比重为76.3%,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15.6个百分点。从城乡划分看,城镇零售额完成42.5亿元,占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6.4%,同比增长3.1%,快于乡村(1.5%)增速1.6个百分点。 五、民生事业保障有力。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较2月份上涨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升二降”的态势。其中,居住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交通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医疗保健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分别上涨0.7%、3..0%、7.2%、3.6%、6.0%、2.1%;食品烟酒类、衣着类分别下降2.9%、0.8%。重点领域民生投入继续加大。一季度,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卫生健康、农林水、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等支出分别增长53%、32.5%、16.8%、617.4%。 六、“四上”企业“倍增”工作扎实推进。截至4月15日,2022年全市新入库“四上”企业55家,同比增长129.2%。其中,工业企业9家,批发业企业12家,零售业企业4家,建筑业企业26家,房地产企业3家,住宿业企业1家。 总体来看,济源一季度经济开局平稳,稳中有进,经济中向好的因素在同时积累,但应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挑战增多,如疫情管控对工业生产和供应链造成不小的影响,供给受限和需求收缩影响消费市场的持续复苏,物流运输业受疫情冲击大幅下滑等等。下一步,仍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年初预期目标,加强经济运行精准调度,一方面抓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要补短板、强弱项,做好企业纾困帮扶,着力稳定工业生产,持续抓好“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消费信心提振工作,促进消费回补,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全力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底部栏目